2008/06/12

ㄔㄤˊ ㄅㄧㄥˋ ㄉㄨˊ

台東縣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含本土及境外移入病例地理分布(2008/01/01 - 2008/06/11)

以下資料來自疾管局網站:

疾病概述(Disease description)
腸病毒臨床上可以引起多種疾病,其中很多是無症狀,有些則只有發燒或類似一般感冒症狀,但有些則會出現特殊的臨床表現,如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泡疹性咽峽炎(herpangina)、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嬰兒急性心肌炎及成人心包膜炎、流行性肌肋痛、急性淋巴結性咽炎(acute lymphonodular pharyngitis)、發燒合併皮疹(febrile illness with rash)等。
1.泡疹性咽峽炎:由A族克沙奇病毒引起。
特徵為突發性發燒、嘔吐及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病程為4至6天。
病例多數輕微無併發症,少數併發無菌性腦膜炎。
2.手足口病:由A族克沙奇病毒及腸病毒71型引起,
特徵為發燒及身體出現小水泡,主要分布於口腔黏膜及舌頭,
其次為軟顎、牙齦和嘴唇,四肢則是手掌及腳掌、手指及腳趾。
常因口腔潰瘍而無法進食,病程為7~10天。
3.嬰兒急性心肌炎及成人心包膜炎:由B族克沙奇病毒引起,
特徵為突發性呼吸困難、蒼白、發紺、嘔吐。
開始可能誤以為肺炎,接著會又明顯心跳過速,
快速演變成心衰竭、休克、甚至死亡,存活孩子會復原得很快。
4.流行性肌肋痛:由B族克沙奇病毒引起,
特徵為胸部突發陣發性疼痛且持續數分鐘到數小時,
合併發燒、頭痛及短暫噁心、嘔吐和腹瀉,病程約1週。
5.急性淋巴結性咽炎:由A族克沙奇病毒引起。
特徵為發燒、頭痛、喉嚨痛、懸雍垂和後咽壁有明顯白色病灶,持續4至14天。
6.發燒合併皮疹:與各類型克沙奇及伊科病毒都有關,
皮疹通常為斑丘疹狀,有些會出現小水泡。


傳染方式(Mode of transmission
人類是腸病毒唯一的傳染來源,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亦可經由接觸病人皮膚水泡的液體而受到感染。在發病前數天,喉嚨部位與糞便就可發現病毒,此時即有傳染力,通常以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而患者可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時間長達8到12週之久。

病例定義(Case definition)
1.臨床病例具有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峽炎症狀之病例。
新生兒鮮少出現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峽炎,取而以發燒、嘔吐、活力不佳、肝炎、心肌炎、腦膜腦炎或肺炎表現。
2.實驗室診斷經下列之一實驗室診斷確定者:
(1)病毒分離以咽喉拭棒或咽喉洗液、糞便或直腸拭棒、脊髓液或水泡內滲出液,用組織或細胞培養來分離病毒,再用標準血清以中和試驗法測定病毒的種類及型別。
(2)血清學檢驗檢測血清中特異性IgM抗體的產生,或急性期與恢復期兩者血清IgG抗體有4倍以上的增加者。
3.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通報定義:為第三類法定傳染病,須於一週內通報。
病例須符合下列兩項中至少一項:
(1)出現典型的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峽炎,或與病例有流行病學上相關的腸病毒感染個案,同時有肌抽躍(myoclonic jerks)之症狀或併發腦炎、急性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肝炎、心肌炎、心肺衰竭等嚴重病例。
(2)出生三個月內嬰兒,出現心肌炎、肝炎、腦炎、血小板下降、多發性器官衰竭等敗血症徵候,並排除細菌等其他常見病原感染者。
4.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定義疑似病例之病歷及實驗室檢驗結果,經疾病管制局諮詢委員審查確定收案者。

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前兆病徵,若有下列症狀請儘速就醫:
1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應即早就醫,上述一般神經併發症是在發疹二至四天後出現。
2肌躍型抽搐(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
3持續嘔吐。
4持續發燒、活動力降低、煩躁不安、意識變化、昏迷、頸部僵硬、肢體麻痺、抽搐、呼吸急促、全身無力、心跳加快或心律不整等。

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最近case很多 大家請小心啊 !

1 則留言:

rontin 提到...

還是要多洗手哦!!